标准定位: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膻中穴的正确位置图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或于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取穴《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
取穴方法
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大肌之间→胸骨体。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
膻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重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膻中穴意义: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膻中穴功效: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主治病症
膻中穴重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疾患等。
膻中穴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以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
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小,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
穴位配伍
膻中穴配曲池穴、合谷穴(泻法)治急性乳腺炎;
膻中穴配内关穴、三阴交穴、巨阙穴、心平穴、足三里穴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膻中穴配中脘穴、气海穴治吐逆反胃;
膻中穴配天突穴治哮喘;
膻中穴配乳根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少泽穴、灸膻中穴治产后缺乳;
膻中穴配肺俞穴、丰隆穴、内关穴治咳嗽痰喘;
膻中穴配厥阴俞穴、内关穴治心悸、心烦、心痛。
膻中穴配庭院穴治心胸痛。
膻中穴配丰隆穴、列缺穴治支气管哮喘。
膻中穴配合谷穴、曲池穴治乳腺炎。
膻中穴配华盖穴,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膻中穴配厥阴俞穴,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穴配大陵穴、委中穴、少泽穴、俞府穴,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膻中穴配少泽穴,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针尖向下平刺0.3~0.5寸。
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膻中为经穴名(Dànzhōng CV17)。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别名元儿、上气海。属任脉。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膻中穴意义
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皮毛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转变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样平常,故名。
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肯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上气海。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气愤之海。
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显明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生手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条理,为心包经气血的紧张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文献择要
《难经》: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普济》: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类经图翼》:禁刺,灸七壮,刺之不幸,令人夭。
《针灸大成》: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研究进展
针刺膻中穴,能改善冠状动脉和脑循环,改善左心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