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鸠尾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鸠尾穴的正确位置图
鸠尾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寸处,仰卧,两臂上举取穴《备急千金要方》。一说脐上7.5寸《针灸甲乙经》。
取穴方法
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鸠尾穴位于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人体鸠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穴位解剖
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重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深层重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
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肇端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鸠尾穴意义: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任脉络穴。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鸠尾穴功效:收引水湿,鸠尾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安心宁神、宽胸定喘作用。
主治疾病
消弭委靡、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鸠尾穴重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吐逆、呕血、食不劣等。当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
鸠尾穴主治心胸痛,胃痛,反胃,惊悸,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心绞痛等。
治胸闷咳嗽,心悸,心烦,心痛,呕逆,吐逆,惊狂,癫痫,脏躁,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胃炎,支气管炎,神经虚弱,癔病。
穴位配伍
鸠尾穴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鸠尾穴配三关穴、足三里穴治吐逆。
鸠尾穴配后溪穴治癫痫。
鸠尾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吐逆、呃逆。
鸠尾穴配涌泉穴,有化痰宁心的作用,主治癫痫,呕痰沫。
鸠尾穴配中脘穴、少商穴,有和胃化积,行气清热的作用,主治食痫,胃脘胀满,不得眠。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直刺0.3~0.6寸,向下斜刺。
一样平常双手抱头,针尖略向下斜刺0.5~0.8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 CV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骭。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
特异性:鸠尾穴为任脉的络穴、膏之原穴。
鸠尾穴意义
别名: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鹘穴,骬骬穴,臆前穴。
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性与鹃相近,鸠与鹃***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样平常,故名鸠尾。
尾翳穴。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穴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
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脉天部条理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转变。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转变为收引冷降,体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故名骭。
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
骬。胸前骨也。
尾。尾,余也。,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肯定的脾土尘埃。
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转变。理同鸠尾名解。
骬骬穴。
臆前穴。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
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
研究进展
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并对胆道蛔虫有肯定疗效。
文献择要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人无蔽(通敝)骨者,从歧骨际下行同身寸之一寸,为鸠尾处也。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针,不然取气多,不幸令人夭。
《针灸大成》: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任脉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