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任脉上的紧张穴位之一。
水分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施术者能够正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响应的按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即肚脐上一指(拇指)宽处。
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浅层重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
水分穴意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任脉向下贱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水分穴功效:分流水湿,水分穴有健脾胃,利水湿,通调水道,理气止痛作用。
主治病症
水分穴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
水分穴重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吐逆、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等。
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鸣,肠胃虚胀,反胃,泄泻,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肠炎,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
穴位配伍
水分穴配天枢穴、地机穴治腹水;
水分穴配内关穴治反胃吐逆;
水分穴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脐痛;
水分穴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浮肿。
水分穴配天枢穴、气海穴、会阳穴治腹胀洞泄。
水分穴配脾俞穴、肺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治腹水、水肿。
水分穴配关门穴、复溜穴、肾俞穴治肾炎。
水分穴配天枢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有调和气血,健运脾胃的作用,主治绕脐痛,腹泻,纳呆。
水分穴配气海穴,有行气利水的作用,主治气滞水肿。
水分穴配三阴交穴、脾俞穴,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脾虚水肿。
水分穴配阴交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气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胀。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水分为经穴名(shuǐfēn CV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
别名意义
别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
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
中守。中,与皮毛对,指中心。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为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心有关卡把守一样平常,故名中守。
中管。中,中心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贱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样平常,故名中管。
文献择要
《外台秘要》 引甄权云:主水病腹肿,孕妇不可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水病灸之大良,或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刺,针,水尽即毙。
《针灸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