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阳跷脉郄穴。正坐或侧卧取之。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
跗阳穴位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心理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跗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为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长屈肌。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附注:阳跷脉郄穴。
特异性:跗阳为阳蹻脉的郄穴。
跗阳穴意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效作用:吸热化湿、跗阳穴有清头风、疏筋络的作用、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主治疾病
跗阳穴的功效可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等。
当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炎等。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
1、活动体系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体系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穴位配伍
跗阳穴配环跳穴、委中穴,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Fù yáng(付阳穴,附阳穴)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因为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增补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承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寄托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付阳、附阳穴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由于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名不副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因为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样平常,故为阳跷脉郄穴。
跗阳穴意义
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 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
文献择要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痠重。
《循经考穴编》:主瘫痪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