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髎穴位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
中髎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俯卧取穴中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次髎穴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位置
在臀大肌肇端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中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三对骶后孔间距为29毫米,与第四对骶后孔纵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体,与第三骶前孔倾斜为70度。个体也有差别。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
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中髎穴意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补益下焦,强腰利湿,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主治疾病
中髎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痛苦悲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吐逆、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等。
当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穴位配伍
中髎穴配足三里穴治便秘。
中髎穴配殷门穴、承山穴,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中髎穴配关元俞穴、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中髎穴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阴及下肢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中髎为经穴名(Zhōngliáo BL3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中即中心,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腰尻中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涩。
《针灸大成》:月事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