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养生伴侣!

当前位置:慧养生>经络穴位>人体穴位>浏览文章

络却穴

修改时间:2025年02月15日 阅读量:
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络却穴》摘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按摩、推拿、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络却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络却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络却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另说络却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8寸《针灸甲乙经》、或5寸《备急千金要方》、或5.3寸《针灸集成》,再旁开1.5寸处。

络却穴的正确位置图

络却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在枕肌制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络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分布着枕大神经分支。皮肤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该层有与神经伴行的耳后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枕动静脉等。 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其下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连于骨膜。组织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血管符合的途径之一。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络却穴的作用

络却穴意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络却穴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清热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

主治疾病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鼻塞、颈肿、瘿气、吐逆、癫疾、瘈疭等。

当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喁,癫狂等。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烦闷症;

五官科体系疾病:近视眼,鼻炎;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穴位配伍

络却穴配风池穴治头晕。

络却穴配率谷穴、列缺穴,有清热祛风平静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络却穴配天柱穴、后溪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沿皮刺0.3~0.5寸。

平刺0.3~0.5寸,局部酸痛。

艾灸方法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络却穴解析

络却为经穴名(Luòquè BL8)。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属足太阳膀胱经。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

穴位别名

络却。络,联络也。却,撤退、拒绝也。该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因为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

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及行。及,至、到也。行,举措、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络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青风内障。

《针灸大成》:主头旋耳鸣。

最多人阅读

推荐阅读

慧养生网-免责声明-联系QQ:758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