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浮白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浮白穴位于颞骨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或于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取穴。
浮白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浮白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响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
正坐或侧伏,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浮白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在胸锁乳突肌的乳突止点肌腱的外侧,与耳廓背面基底部之间,有耳后动、静脉与其伴行的耳大神经经过。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耳后动、静脉。
浮白穴意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浮白穴的功效
特异性:浮白穴为足太阳、少阳经之交会穴。
浮白穴有疏肝利胆,散风通经,清热除湿,散风止痛,理气散结的作用。
主治病症
浮白穴主治头项、五官等疾患,如头痛、耳鸣、耳聋、眼目痛苦悲伤、齿痛、喉痹、颈项痛肿、咳逆、喘息、胸满、肩臂痛、足缓不收等。
当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聋等。
浮白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等。
五官疾病: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呼吸体系疾病: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其它:中风后遗症。
配伍应用
浮白穴配风池穴、太阳穴、百会穴,有疏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浮白穴配颊车穴、下关穴、合谷穴,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浮白穴配天牖穴、天容穴、天突穴,有理气,软坚散结的作用,主治瘰疬。
浮白穴配风池穴、行间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
浮白穴配听会穴、中渚穴治耳鸣、耳聋;
浮白穴配肾俞穴、太溪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沿皮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浮白为经穴名(Fúbái GB10)。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足少阴胆经。浮白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浮即浮浅,白指晓畅,此穴位于体表浮浅部位,有清头明目之功,故名浮白。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文献择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牙齿痛,不能言。
《针灸大成》:主足不能行,耳聋耳鸣,齿痛,胸满不得息,胸痛,颈项瘿,痈肿不能言。
《类经图翼》:主治咳逆,胸满喉痹,耳聋齿痛,项瘿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举,足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