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率谷穴位于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一说: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分。
率谷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率谷穴位于头部,在耳廓尖上方,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
正坐或侧伏坐位。将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是角孙,从角孙直上入发际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痛感,即为此穴。
穴位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率谷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
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符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通过。
特异性:率谷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率谷穴意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率谷穴的功效
收降湿浊。
率谷穴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作用。
主治病症
率谷穴主治头子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吐逆、小儿急慢惊风等。
当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吐逆、惊痫等。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其它:顶骨部痛苦悲伤,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穴位配伍
率谷穴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
率谷穴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率谷穴配风池穴、太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率谷穴配人中穴、曲池穴、太冲穴,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率谷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吐逆。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艾灸方法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 GB8)。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属足少阳胆经。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闲暇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转变,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样平常,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体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目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吐逆,率谷主之。
《类经图翼》:主治脑病,两头角痛,胃膈寒痰,抑郁吐逆,酒后皮风肤肿。
《医宗金鉴》:伤酒吐逆,痰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