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瘈脉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中间,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
瘈脉穴位于颞骨乳突中间,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
瘈脉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间,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
正坐或侧伏,于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
穴位解剖
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瘈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中听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
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
瘈脉意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
瘈脉的功效
瘈脉穴有通窍止痛,清热解惊,燥湿化气,熄风解痉,活络通窍的作用。
主治病症
瘈脉穴重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吐逆泻痢等。
瘈脉穴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痫,瘈疭等。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视物不清。
消化体系疾病:吐逆泄泻。
神经体系疾病:小儿惊痫,惊恐,瘈疭。
其他疾病:头痛等。
配伍应用
瘈脉穴配完谷穴、率谷穴、外关穴治偏头痛。
瘈脉穴配完骨穴治头风、耳后痛。
瘈脉穴配长强穴或神道穴、颅息穴治小儿惊痫。
瘈脉穴配听会穴、耳门穴,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瘈脉穴妃耦维穴、印堂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瘈脉穴配长强穴、大椎穴、太冲穴,有熄风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瘈脉穴配翳风穴、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百会穴治耳硬化症,进步听力。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瘈脉为经穴名(Chìmài TE18)。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资脉。属手少阳三焦经。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
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
资脉穴。资,供应、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名不副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样平常,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体脉穴。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通顺。理同资脉名解。
研究进展
瘈脉穴有优秀的镇痛、镇惊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手术针麻。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瘈脉、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吐逆,泄痢无时。
《针灸资生经》:头风耳后痛,瘈脉、完骨。
《类经图翼》:主治头风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