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间。
素髎穴位于面部,当鼻尖正中间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素髎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穴。
素髎穴位于面部,当鼻尖正中间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穴位解剖
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
素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鼻外侧软骨。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支。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有通窍、泄热作用。
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和面动静脉鼻背支。
素髎穴意义: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
素髎穴功效
除湿降浊。素髎穴有通窍、泄热、清热消肿、通利鼻窍作用。
主治疾病
素髎穴重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统统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
素髎穴主治晕厥,鼻塞,鼻衄,鼻渊,酒皶鼻,鼻息肉,小儿惊风;以及休克,窒息,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治鼻痔,鼻流清涕,鼻塞,鼻鼽,酒糟鼻,惊厥,晕厥,复活儿窒息,鼻息肉,鼻炎,虚脱。
穴位配伍
素髎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休克;
素髎穴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渊。
素髎穴点刺出血,可治酒渣鼻。
素髎穴配迎香穴、风池穴治鼻衄。
素髎穴配合谷穴、太冲穴或十宣穴可治休克。
素髎穴配上星穴、迎香穴,有行气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素髎穴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有醒神清脑,强心升压的作用,主治休克。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艾灸方法
不灸。
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 GV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鼻准,准头。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
素髎们别名
Sù liáo(面王穴,面正穴,正面穴,面土穴)。
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微小的孔隙中漏落一样平常,故名。
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赓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夹杂气的君王一样平常,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文献择要
《类经图翼》:一曰治酒酢风,用三棱针出血。
《经验良方》:风火眼初起,在鼻尖上爆一灯火,屡经试验神效。
研究进展
素髎对血压、血糖有调整作用;也可调节呼吸活动,用于呼吸骤停时抢救。
麦粒肿 取素髎穴,用苎麻绳点灸一下,每日1次。
减轻或消弭纤维胃镜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