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养生伴侣!

当前位置:慧养生>经络穴位>人体穴位>浏览文章

阴陵泉穴

修改时间:2025年02月15日 阅读量:
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阴陵泉穴》摘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按摩、推拿、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阴陵泉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阴陵泉穴的正确位置图

阴陵泉穴的正确位置图

阴陵泉怎么找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细致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条理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阴陵泉穴的作用

附注: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阴陵泉穴意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阴陵泉穴功效

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排渗脾湿,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因为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束缚,或因为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阴茎痛、妇人阴痛等。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癥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

主治疾病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

当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疾患等。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妇人阴痛,带下;阴茎痛,遗精;膝痛。

泌尿生殖体系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消化体系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妇产科体系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穴位配伍

阴陵泉穴配肝俞穴、至阳穴治黄疸;

阴陵泉穴透阳陵泉穴治膝痛。

阴陵泉穴配三阴交穴,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穴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穴配三阴交穴、日月穴、至阳穴、胆俞穴、阳纲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治腹胀、腹泻。

阴陵泉穴配中极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治小便不利。

阴陵泉穴配水道穴、中极穴、复溜穴,治水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针刺方法

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阴陵泉穴解析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nlíngquán SP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紧张穴位之一。

阴陵泉的别名

阴之陵泉穴:《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转变所体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自己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表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穴位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

特异性: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穴位名解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阴,《素问金匮真谈吐》:“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

文献择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研究进展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长,扩张者严重。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选取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髋骨(梁丘两侧各旁开1.5寸)及阿是穴。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腧穴,通过提插捻转产生针感后,在每根针上套上事先预备好的中心带有孔的小硬纸片,把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将针掏出。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总有用率达96.7%。

对神经体系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体系功能有肯定影响。实验表剪,强刺激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活动区内发展克制过程,但健康人克制过程较慢较弱;给予轻刺激时,折半患者皮质引起愉快过程,折半患者引起克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愉快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克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况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

治疗菌痢

针刺阴陵泉、外陵等穴治疗急性菌痢,效果发现针治组凝集素平均效值***且增加最快,较电针组及药治组为优。

最多人阅读

推荐阅读

慧养生网-免责声明-联系QQ:758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