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养生伴侣!

当前位置:慧养生>经络穴位>人体穴位>浏览文章

心俞穴

修改时间:2025年02月15日 阅读量:
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心俞穴仅供参考,若按摩、推拿、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心俞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心俞穴的正确位置图

心俞穴的正确位置图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取穴时患者一样平常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心,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珍爱,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细致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

心俞穴的作用

心俞穴意义: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心俞穴功效: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主治病症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

现又多埋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虚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

循环体系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失眠,神经虚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小,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穴位配伍

心俞穴配巨阙穴、内关穴治心痛、惊悸;

心俞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健忘。

心俞穴配巨阙穴,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穴配神门穴、三阴交穴,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穴配太渊穴、孔最穴,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艾灸方法

一样平常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沿季胁到达前胸。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心俞穴解析

心俞为经穴名(Xīnshù BL15)。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俞是心的背俞穴。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心俞。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特异性:心的背俞穴。

文献择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

《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针灸大成》:主吐逆不下食。

研究进展

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体系功能状况,缓解四周血管严重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长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针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冠心病: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划一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肯定改善。

多寐症:取心俞、足三里等,针刺治疗26例,有肯定疗效。

最多人阅读

推荐阅读

慧养生网-免责声明-联系QQ:758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