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胆俞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穴的正确位置图
胆俞穴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穴时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二指宽处)。
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胆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分布。下后锯肌的第一个肌齿从第十一胸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第九肋骨角。该肌由第九至第十二胸神经后支支配。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
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胆俞穴意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胆俞穴功效:外散胆腑之热。胆俞穴有清胆火,利湿热,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作用。
胆俞穴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痛苦悲伤、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吐逆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等。
当代又多用胆俞穴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炎、食道狭小、胸膜炎、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等。
胆俞穴主治黄疸,口苦,吐逆,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以及肝炎,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等。
消化体系疾病:胆囊炎,肝炎,胃炎,溃疡病,吐逆,食道狭小;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肋间神经痛,失眠,癔病;
外科体系疾病: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
其它:高血压等。
胆俞穴配阳陵泉穴、太冲穴胆道疾病。
胆俞穴配阳陵泉穴、太冲穴,有舒肝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吐逆,胃炎,胆道蛔虫。
胆俞穴配日月穴,为俞募配穴法,有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黄疸,胆囊炎。
胆俞穴配膏肓穴、三阴交穴,有养阴清热健脾的作用,主治咽痛,肺痨,潮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一样平常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附注:胆的背俞穴。
胆俞为经穴名(Dǎnshù BL19)。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胆俞是胆的背俞穴。胆即胆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胆腑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胆俞。
特异性:胆之背俞穴。
《针灸甲乙经》:胸满呕无所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食不下,目黄。
《针灸大成》:主腋下肿胀。
胆道疾病:慢性胆囊炎,取胆俞、肝俞,交替针刺治疗57例,有优秀疗效。以胆俞为主埋线治疗胆囊炎,胆结石128例,有优秀疗效、胆道蛔虫症,按摩胆俞治疗20例,有肯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