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耳门穴的正确位置图
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
取穴方法
定位耳门穴时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正确的找寻穴位和顺利的实施响应的按摩手法。耳门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耳门穴位于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即微张口,耳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听宫直上。
正坐或侧伏,微开口,当听宫穴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
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颞浅动、静脉。分布着耳颞神经及面神经分支。皮肤由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含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上端的筋膜入该腺,直抵外耳道软骨上方的骨膜。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
耳门穴意义: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耳门穴功效:降浊升清。耳门穴有开耳窍、疏邪热、开窍聪耳,泄热活络作用。
主治病症
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紧张的***穴位之一。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
耳门穴重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聋哑、齿痛、眩晕等。
当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
耳聋耳鸣,耳疮流脓,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痉挛。
穴位配伍
耳门穴配丝竹空穴治牙痛;
耳门穴配兑端穴治上齿龋。
耳门穴配翳风穴、中渚穴、听宫穴、听会穴治耳鸣、耳聋。
耳门穴配翳风穴、合谷穴治中耳炎。
耳门穴配丝竹穴空治牙痛。
耳门穴配听宫穴、听会穴、翳风穴,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聤耳。
耳门穴配颊车穴、下关穴、合谷穴,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耳门穴配颧髎穴、颊车穴、翳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
治耳聋时,针斜向内前下方深刺1.5-2.0寸,局部酸胀感。
治口眼喎斜时针可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0.5-1.0寸耳底胀痛,偶然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
艾灸方法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中听的门户,以此得名。
耳门为经穴名(ěrmén TE2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中听之门户,故名耳门。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
《外台秘要》:治中风口喎。
《针灸大成》: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
《类经图翼》:主治耳聋,聤耳脓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