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隐白在足大趾小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隐白位于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符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隐白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趾甲角内下方0.1寸取穴;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称于沿爪角内侧画一向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解剖位置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隐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踇)长伸肌腱内侧束。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符合处。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动脉内侧支,经(踇)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踇)趾的内侧缘。
(踇)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若斜刺,针行于小节趾骨与 (踇)趾纤维鞘停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雄厚,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条理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符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特异性: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功效作用
隐白穴有健脾和血、清心宁志、温阳回厥、生发脾气、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作用。
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上注于心,隐白可用于癫痫和惊风的治疗。
脾统血,肝藏血,脾虚失于统血,肝疏泄太过则失于藏血,就会引起诸种出血症,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故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
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施用灸法有益气、健脾、统血、调经之功,对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血不归经、经水过期不止,甚或崩漏有较好疗效。
凡病势之狼籍促暴者,俱宜调动自己清肃之气(即金气)以冷静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吐逆泄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隐白穴均能治之。
主治疾病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质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虚弱,休克,泄泻,带下,吐逆,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
隐白穴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
当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质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虚弱、休克等。
隐白穴主治腹胀,泄泻,便血,崩漏,带下,癫狂,惊风等。
隐白穴主治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腹胀,暴泄,吐逆;癫痫,多梦,梦魇,惊风,昏厥;胸痛,心痛,喘息,胸满。
隐白穴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统统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妇产科体系疾病:功能性质宫出血,子宫痉挛;
五官科体系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消化体系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其它:尿血。
穴位配伍
隐白穴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隐白穴配大敦穴,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晕厥。
隐白穴配厉兑穴,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隐白穴配气海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经过多。
隐白穴配脾俞穴、上脘穴、肝俞穴,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衄血。
隐白穴配灸关元穴,治崩漏。
隐白穴配水沟穴,治疗失血之晕厥。
隐白穴配足三里穴,治便血。
刺灸法
隐白穴的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细致:孕妇慎刺。
艾灸法
可灸,尤其治疗血证多用灸法。
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用于止血。
细致:不宜瘢痕灸。
·隐白。隐,秘密、隐蔽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秘密之象,故名。
·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阴白穴。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
·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雷同,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转变体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征,故其属木。
穴位意义
隐白为经穴名(Yǐnbái SP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垒)。隐即潜伏,白即白色,。穴居潜伏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统统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质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虚弱,休克,泄泻,带下,吐逆,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别名
鬼垒穴:《针灸大成》),鬼眼穴:《医灯续焰》)。
隐白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隐白穴名解
隐即潜伏,白即白色,。穴居潜伏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
隐,《说文》:“蔽也。”有隐蔽、潜伏不显之义。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黄帝内经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头土脑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坚刚为阳,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文献择要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针灸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吐逆,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针灸大成》: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吐逆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针灸大成》: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吐衄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针灸聚英》:小儿客忤,慢惊风。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医宗金鉴》:隐白主治心脾痛苦悲伤。
研究进展
·治疗功能性质宫出血
有报道表现,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敦出血2~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治疗功能性质宫出血。另有报道,艾条温文灸隐白,每次15~20 min,每日3~5次,治疗功能性质宫出血,有较好疗效。
·治疗婴幼儿腹泻
三棱针点刺隐白,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
·治疗急性鼻衄
取隐白配合上星,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