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通谷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腹通谷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4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4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腹通谷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腹通谷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旁开前正中线0.5寸处。仰卧取穴。
仰卧位,在肓俞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解剖位置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腹通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石关。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腹前外侧壁的浅静脉网已渐汇集成胸腹壁浅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腹腔内响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等。胃的四分之三(包括骨底、贲门部、胃体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四分之一(胃体的小部分、幽门部)位于腹上区。在活体,因为体位的改变,胃体的部分稍转变,但贲门与幽门(胃的入、出口)是固定不变的。若刺破胃壁,胃内容物则没针路外溢,易形成腹膜炎。
条理解剖同气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缘→腹直肌。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
腹通谷穴意义: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后漏落腹内,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气态物冷降的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本穴的地之表部注入体内。
功效作用:清降浊气,健脾除湿,腹通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健脾和胃,宽胸安神的作用。
特异性:腹通谷为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主治疾病
腹通谷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恶心吐逆、腹痛腹胀、饮食不消、胸胁支满、心悸惊恐、咽喉不利、瘖哑等。
当代又多用腹通谷治疗胃扩张、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腹通谷穴主治腹痛,腹胀,吐逆,消化不良等。
消化体系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扩张,神经性吐逆;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肋间神经痛,急性舌骨肌麻痹,癫痫;
呼吸体系疾病:肺气肿,哮喘;
其它:眼结膜充血。
穴位配伍
腹通谷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胃气逆;
腹通谷穴配申脉穴、照海穴治癫痫、惊悸;
腹通谷穴配上脘穴、足三里穴治纳呆。
腹通谷穴配胃俞穴、足三里穴,有健脾理气调肠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胀。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上腹。 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胃。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
·通骨穴。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人体腹通谷穴
腹通谷为经穴名(Fùtōnggǔ KI20)。出《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名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腹通谷是冲脉、足少阴经的交会穴。腹即腹部,通即通过,谷即水谷,此穴在腹部,为通过水谷之处,故名腹通谷。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心中溃溃,数欠,癫,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循经考穴编》:心气攻注,两胁痛苦悲伤,口吐清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