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养生伴侣!

当前位置:慧养生>经络穴位>人体穴位>浏览文章

解溪穴

修改时间:2025年02月15日 阅读量:
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解溪穴》摘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按摩、推拿、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解溪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间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溪穴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间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取穴。

解溪穴的正确位置图

解溪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点,约与外踝尖相平,当趾长伸肌腱与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仰卧位或正坐位,踝关节前面横纹中间凹陷中,令足趾上跷,展现足背部两肌肌腱(踇长伸肌肌腱与趾长伸肌肌腱),穴在两肌肌腱之间,相称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解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条理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距骨。

皮肤→皮下组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腓浅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解溪穴的作用

附注:足阳明经所举动“经”,经穴,属火。

解溪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解溪穴功效

分流胃经经水。

解溪穴有健脾化滞、清热宁神,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作用。

解溪穴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通调肠胃、舒筋利节的作用。

解溪穴为足阳明经之经穴,乃经气茂盛之处,配五行属火,泻之既可清阳明经热,又可泻阳明胃火,故可用于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所引起的腹胀、便秘等症。

火乃木之子,应五脏之心,故泻之可清肝火、泻心火,以治疗阳明经热或肝火上扰引起的头痛、眩晕及心火炽盛和肝风内动引起的癫狂等神志病变。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解溪可治疗头面、下肢及踝关节四周病变。

主治病症

解溪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面肿,霍乱,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神经性头痛,胃炎,肠炎,气逆发噎,消化不良,饥不欲食,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四周组织扭伤,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炎,头面浮肿,脚腕无力,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瘛疭,惊风,谵语,足踝肿痛,脚重,癫痫,精神病,腓神经麻痹,高血压等。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

解溪主治头面、脾胃、足踝关节等疾患:如头痛、目赤、眩晕、面肿、腹胀、霍乱、气逆发噎、饥不欲食、便秘、癫狂、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

现又多用解溪治疗神经性头痛、消化不良、胃炎、肠炎、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炎等。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

解溪穴重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疾患,对于面部、口齿、咽喉和胃部的疾患,可以按照经络辨证,循经选用此穴。主治头痛,眩晕,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腹胀,便秘;癫狂,瘛疭,惊风,谵语;下肢痿痹,足踝肿痛,脚重。

精神神经体系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

活动体系疾病:踝关节四周组织扭伤,足下垂;

消化体系疾病:胃炎,肠炎;

其它:高血压。

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特别很是有用,解溪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紧张穴位之一。

穴位配伍

解溪穴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痿痹。

解溪穴配条口穴、丘墟穴、太白穴,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解溪穴配血海穴、商丘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解溪穴配昆仑穴、太溪穴,治踝部痛。

解溪穴配商丘穴、血海穴,治腹胀。

解溪穴配商丘穴、丘墟穴、昆仑穴、太溪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解溪穴配丘墟穴、商丘穴,治踝关节痛。

解溪穴配条口穴、丘墟穴、太白穴,治膝股肿、胻酸转筋。

解溪穴配阳跷穴,治癫疾。

解溪穴配经渠穴、阳池穴、合谷穴、支沟穴、前谷穴、内庭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厉兑穴、冲阳穴,治热病汗不出。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直刺0.5~0.8寸,或平刺1~1.5寸。

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偶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解溪穴解析

解溪为经穴名(Jiěxī ST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鞋带。属足阳明胃经。解溪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解即分解,指踝关节,溪即沟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面肿,霍乱,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神经性头痛,胃炎,肠炎,气逆发噎,消化不良,饥不欲食,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四周组织扭伤,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炎,头面浮肿,脚腕无力,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瘛疭,惊风,谵语,足踝肿痛,脚重,癫痫,精神病,腓神经麻痹,高血压等。

解溪穴意义

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畅渠道狭窄,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转变,故为胃经经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转变体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解溪的别名:草鞋带《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鞋带。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特异性:解溪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穴位名解

解即分解,指踝关节,溪即沟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

解,有判解、离散之义。谿,同溪,为山间的水流。《汉书·司马相如传》:“振溪通谷,寰户沟渎。”陷处为溪。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适当约束鞋带之处,因名“解溪”。

关节间隙在《内经》中常称为“骨解”或“节解”。穴当踝关节大节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文献择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疟,瘛疭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霍乱,解溪主之。白膜复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主口痛,啮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惊。主膝重,脚转筋,湿痹。白幕复珠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针灸大成》:头风,面赤,目赤,眉攒疼不可忍。

《针灸逢源》:寒湿脚气,灸解溪七壮。

《玉龙歌》: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类经图翼》:泻胃热。

研究进展

对炎症灶增生过程的影响

针刺猫的“足三里”、“解溪”后第4日发现回肠末端人工溃疡面渗出物被消灭,并被大量肉芽组织充填,而对照组肉芽组织则开始复活。注解针刺有促进肉芽组织、细胞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实验观察注解,针刺组复活上皮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提早并加强,伤口的周围黏膜过碘酸希夫反应也远比对照组为强。

治疗肩周炎

用28号1.5寸毫针从患肢对侧解溪向足跟直刺1寸。手感针达骨膜后,大幅度捻转强刺激,同时配合上下提插针体的手法,两者交替使用,不留针。治疗过程中,试做患肢的上举下放、外展内收运动。效果:显效16例,近期短效7例,无效1例。

治疗胃肠道绞痛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手辅导按解溪、足三里,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点按2~6 min。28例中,显效(治疗2~6 min痛苦悲伤消散)21例,有用(治疗后痛苦悲伤减轻)5例,无效(治疗后痛苦悲伤无改善)2例。

治疗手腕挫伤

右手拇指及腕关节挫伤月余,取对侧解溪、公孙,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运动腕关节,局部加用艾灸,延续针灸治疗5次,症状显明好转,后又巩固治疗2次告愈。

运用:当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最多人阅读

推荐阅读

慧养生网-免责声明-联系QQ:758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