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关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
膈关穴的正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膈关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伏或俯卧取穴,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解剖位置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膈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
条理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通过。
膈关穴意义: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效作用:外散膈膜之热、有利胸膈、降胃气、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主治疾病
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吐逆噎膈、暖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痛苦悲伤等。
当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或出血等。
膈关穴主治吐逆,呃逆,噎膈,脊背痛苦悲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穴位配伍
膈关穴配内关穴治嗳气。
膈关穴配天突穴,内关穴,有理气降逆止吐的作用,主治吐逆,嗳气,膈肌痉挛。
膈关穴配足三里穴、公孙穴,有健脾消积,和胃理气的作用,主治饮食不下,胃痛,肠炎。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一样平常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膈关穴解析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膈关为经穴名(Géguān)。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膈即横膈,关即关隘,此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横膈之气出入的关隘,故名膈关。
文献择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背恶寒痛急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胸中噎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