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邢是我的学生,她对中医的热爱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听说哪里有中医讲座,就千方百计地去听,对中医养生书籍更是爱不释手。她对中医的笃信,源自一次“中医养生课”。
在一次“中医养生讲座会”的结尾,照惯例进行答疑,这时有人提出:“小儿流口水,中医怎么治?”我随即在会上介绍了“用30克明矾,溶后泡脚”的小方。恰好小邢的2岁小孙女这时也经常流口水,曾到医院就诊,大夫说可能是肚子里有蛔虫,让吃点打虫药。小邢却认为:“平时小孩很注重卫生,怎么会有蛔虫?”结果打虫药也没吃,小孩的口水自然依旧流。课上听到泡脚的治疗方法后,就在路上买好药,兴冲冲地回家就试。还真没有让其失望,仅仅用了三天,小孩流口水的毛病就被治好了。她感慨地说:“中医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病,真是我们的福分呀!”
今天,小邢给我打来了电话。在电话中说:“我那小孙女已3岁了,但一个月来每次大便都带血,到医院检查,大夫说是肛裂,让多吃蔬菜,大便保持畅通就好了。可虽然饮食进行了控制,大便也不硬,仍然有血滴出,我怕时间久了会贫血,您说怎么办好?”听了小邢焦急的话语,我体会到了一个老人对小孩的关爱之情。于是我建议其可施艾条温和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图52)。由于小儿皮肤娇嫩,我建议她每穴可灸3~5分钟,出现皮肤潮红即可;另外可以用“蛋黄油”每晚涂肛门一次。一周之后,小邢又拨通了我的电话,告诉我她的小孙女的肛裂已经治愈了,同时希望我多介绍一些类似的小方药,以方便大家。小邢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治病的魅力。
肛裂过去只见成人患病,小儿很少患之。但现在,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儿童喜吃“垃圾食品”,或家长唯恐小儿营养不够而大肆补充肥甘厚味,令小儿大便硬结,强努下之则成肛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曾说:“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证治要诀》亦说:“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故在治疗时,选取肾俞和大肠俞,肾司二便;而大肠俞可调理大肠之病变,二穴治疗“肠风下血”,正好与症相附,很快有效应。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贴士蛋黄油制法:取鲜鸡蛋,以红皮者为佳,煮熟,去壳及蛋白,将蛋黄置金属勺内,以文火加热,并时时翻动勺内蛋黄,约10分钟即可出油,此时蛋黄渐变黑褐色,及时将油倒入容器内,继续煎熬,直至蛋黄焦枯,一个蛋黄约出油2毫升,收储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