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的第1和第2掌纹之间上端为肝胆对应的投影反射区,稍用力刮拭可疏肝利胆。日常肝脏保健可用刮痧板角部从膈俞穴自上而下刮拭至胃俞穴,有助于泻肝火、养肝阴,预防脂肪肝。
《黄帝内经》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不只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还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师。“肝”字表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各种病邪的攻击,肝承担着抵挡厮杀、护卫健康的重要责任。人体抵御病邪的侵犯,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气血,肝正是通过疏泄和条达气机的作用,或升或降、或出或入,将气血输送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由此可见肝的这种升发和疏泄功能,起的是人体能量的“发动机”和“调节阀”的作用。善养肝者,首先要平和情志、舒畅心情,才能让肝气疏泄、气机条达。
凡气机疏泄正常者,大多肝气升发有序,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思维灵敏、气血平和,较为健康;而气机疏泄异常者,则多见精神抑郁、情绪烦躁、焦虑寡欢、易发怒、易动气、易生病。若是心情压抑、情志不悦,极易导致肝气郁积、气机阻滞。这在心理上会加重心情的抑郁,在生理上气郁化火,引发肝火或心火上扰,或木旺克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或“子病及母”,伤及肾气精血,形成恶性循环。人们所说的养生保健,其实关键就是两点,一是呵护正气、预防外邪入侵,二是调畅气机、避免七情内伤。而调畅气机的玄机,就是疏泄好肝气。
手掌的第1和第2掌纹之间上端,面部的鼻子中间,为人体肝胆对应的投影反射区;背部的第7胸椎旁(膈俞穴)、第9胸椎旁(肝俞穴)、第10胸椎旁(胆俞穴)、第11胸椎旁(脾俞穴)、第12胸椎旁(胃俞穴),为中医所说的中焦部位。定期刮拭这些部位,再配合足腿部穴位,可疏肝利胆、健脾开胃。
刮拭行间穴、肝俞穴、章门穴、期门穴
行间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坐位,足背部第1、第2趾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
疗效:刮痧可改善目赤头痛等肝经热证。
肝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肩胛下角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2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
疗效:刮痧可清肝明目,既可泻肝火,又可养肝阴。
章门穴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取穴: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是。
疗效:刮痧可保健肝胆,配合足三里穴还可治肝脾不和。
期门穴
定位: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或仰卧,自乳头直下推2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
疗效:刮痧可疏肝理气,化积通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