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的第2、第3掌纹之间为脾胃对应的投影反射区,稍用力刮拭可缓解消化不良。
日常脾脏保健可用刮痧板角部从脾俞穴自上而下刮拭至胃俞穴,有助于健脾养胃。
《黄帝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仓廪之官,就是古代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按照中医的说法,人的生命首先来自于父母精卵的结合,即“先天之本”。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之后,需要不断地摄入各种食物,也就是脾胃“后天之本”的充养。食物摄入后,只有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代谢,才能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将气血、津液输送至全身,所以脾胃被称为人的“气血生化之源”。五行中脾胃属土,土乃万物之母,既是生命的起点,又是生命的终点,故中医常说“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这“胃气”指的就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脾胃这个仓廪之官,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能源给养库。
因五行中火能生土,所以脾离不开阳气的蒸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主升宜温、喜燥厌湿,这样人才能以火生土、以气助运。同时,脾位居中焦,依赖肝气的疏泄,方可令气血进出自如、通达全身。因而脾气宜动,无论是食物聚集、水湿停滞,还是肝气郁积、脾运不动,均为病。古人造“脾”字时,在月字旁加上一个“卑”,是告诉我们,脾就像一个既辛勤又卑微的仆人,整天忙忙碌碌,迎送和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食物),若这个“仆人”偷懒懈怠、呆滞不化,就会痰湿集聚。
重点刮拭梁门穴、梁丘穴
中医将各种高营养、高能量的谷物类食品,称为“粱”(梁),因而经络中的梁门穴、梁丘穴,都与食物运化有关,是人体开启脾胃、摄入食物的门户,凡是脾胃功能紊乱者,皆可取其而治。太白穴和公孙穴,为足太阴经之“络”穴,可健脾开胃,善治消化不良、面色萎黄、食欲不佳、呕吐泄泻等病。
刮拭梁门穴、梁丘穴、太白穴、公孙穴
梁门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取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再水平旁开2横指处。
疗效:梁门穴为人体开启脾胃、摄入食物的门户,刮痧可改善脾胃功能。
梁丘穴
定位:大腿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处即是。
疗效:和足三里穴一起刮,可明显改善胃痛;和梁门穴一起刮痧,可改善脾胃功能。
太白穴
定位:足内侧缘,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
疗效:刮痧可健脾开胃,善治消化不良、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病。
公孙穴
定位: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
疗效:刮痧可健脾益胃,消除呕吐泄泻,缓解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